脐带绕颈的原因和危害

胎宝宝在子宫内并不老实,任何他(她)所触及到的都可以成为他(她)的玩具,脐带也不例外。当胎宝宝顽皮地踢打时会不小心将脐带绕到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因此脐带绕颈在孕期也会很常见。

产生原因


脐带绕颈是分娩时常见的现象,发生率为20%-25%,其中绕颈一周的发生率为89%,绕颈两周的发生率为11%,绕颈3周及以上的很少见。

一般认为,脐带绕颈与脐带过长、胎动过频有关。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3种原因:

1.羊水过多,胎宝宝容易翻滚,从而导致脐带绕颈。

2.脐带太长,容易发生脐带绕颈。

3.胎宝宝体重过低、体型较小,活动空间大,容易导致脐带绕颈。


危害作用


脐带绕颈确实会对胎宝宝的健康和分娩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与缠绕的周数及松紧度、脐带的长短、羊水量有关。

一般来说,脐带缠绕一周或脐带搭颈的胎宝宝,因为脐带缠绕及压迫程度比较轻,通常不会对胎宝宝造成大的危险,只要发现胎宝宝继续在活动,准妈妈就不需要太担心,仍然可以顺产。

如果脐带缠绕的周数多、压迫的程度重,很可能影响脐带血流速度,从而影响到胎宝宝的代谢,继而出现胎心减慢;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胎宝宝缺氧甚至死亡,处理较为被动和棘手。

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包括B超)测量宫内胎儿脐带的长度,及判断脐带缠绕的松紧度。虽然产前较难确定可能存在的脐带异常,但预产期临近时如果出现胎头还不入盆,或孕期检查发现胎位经常发生头位和臀位的转换,就应引起警惕。

不过脐带绕颈的程度大多都是松松的,只有少数会勒得很紧。当脐带缠绕胎宝宝,且缠绕较紧、胎宝宝感到不适时,他会向周围运动,寻找舒适的位置。当胎宝宝转回来时,脐带缠绕自然就解除了,胎宝宝就会舒服地休息一会。当然,如果脐带绕颈圈数较多,胎宝宝自己运动出来的机会就会少一些。


影响分娩


只要孕晚期的B超显示胎儿一切正常,胎动和胎心良好,且有效脐带也符合顺产的要求则可以顺产,但准备分娩时需要观察产程及先露下降情况,动态观察胎心率变化,一旦出现中、重度可变减速或可变减速混有晚期减速,且改变体位及吸氧等措施仍不见好转,就和胎儿缺氧与脐带受压有关,胎先露迟迟不下降再及时进行处理。分娩方式根据宫颈扩张程度和先露的高低来决定,若短期内不能从阴道分娩,就采取剖宫产。


脐带绕颈分娩中要注意什么

1.引起胎先露下降受阻,由于脐带缠绕使脐带相对变短,影响胎先露部入盆,并可使产程延长或停滞。短期内不能从阴道分娩。

2.引起胎儿宫内缺氧,当脐带缠绕周数过多、过紧时或宫缩时,脐带受到牵拉,可使胎儿血循环受阻,导致胎儿宫内缺氧。

3.绕颈3周以上最好行剖宫产。严密观察产程,如进展缓慢或停滞应果断决策。密切监测胎心率,一旦发生胎儿窘迫应立即终止分娩,行阴道助产或剖宫产。


注意事项


因为胎宝宝在子宫的活动比较自由,所以我们很难控制,也没有特别的纠正方法。但是,只要准妈妈关注细节,做好日常胎动监护,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1.密切注意胎动。胎动是判断宝宝健康最直接的方式,胎动正常表示胎宝宝在子宫里很安全;如果胎动过多或者过少,则表明胎宝宝可能有危险,尤其在胎宝宝有脐带绕颈的情况下。因此,准妈妈应该密切关注胎动,一旦发现异常,最好马上去医院检查。

2.保持正确睡姿。孕期推荐左侧卧睡姿,一方面是因为左侧卧睡能减轻子宫对准妈妈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流到心脏的血流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孕晚期子宫一般朝右旋转,左侧卧睡可以改善子宫右旋转的程度,由此减轻子宫血管张力,增加胎盘的血流量,使宝宝能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给。

3.及时做好产检。到了孕晚期,准妈妈产检的频率增加,并且会增添一项新的检查:胎心监护,以便准确了解胎宝宝在子宫里的情况。如果胎心监护异常,就要怀疑宝宝是否有脐带绕颈的现象。

4.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如果胎宝宝有脐带绕颈现象,建议准妈妈尽量不要剧烈运动,或是猛然间变换体位,以免刺激到子宫,造成胎动频繁,加剧脐带缠绕的程度。


Q&A

Q:做B超发现脐带绕颈,是不是需要剖腹产?

A:发现脐带绕颈后,不一定都需要剖腹产,在分娩过程中,如果脐带绕颈不紧,脐带有足够的长度,则不需要剖腹产。 只有绕颈圈数多且紧,脐带相对过短,胎头不下降或胎心有明显异常时,才考虑是否需要手术。


Q:怎样才知道脐带绕颈几周?

A:通过B超就可以获知,彩超显示会清楚一些,“在胎头及颈部纵切面上,胎儿颈后方有‘V’形压迹,脐带绕颈一周。绕两周的会显示‘W’形状,如果还多几周,那就是波浪形的了!


Q:脐带绕颈一周,会不会勒着孩子?

A:没事的,脐带绕颈一周的情况很常见。脐带绕颈松弛,不影响脐带血循环,不会危及胎儿。基本上每4-5个胎儿中就有一个生下来发现是脐带绕颈的。有很多绕了3圈甚至还有7圈的,孩子也都很好。当然,也不排除任何事情都有意外。如果脐带绕颈过紧可使脐血管受压,致血循环受阻,使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