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宝宝在子宫里是浸泡在羊水中的,由于身体发育的特点,头部较大,比身体要重,所以常常是头朝下倒立的姿势。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宝宝头部自然竖立,蜷曲着身体与妈妈面对面依偎(即医学上所称的“枕前位”),这种胎位最有利于自然分娩。但如果宝宝是枕后位、臀位、横位、斜位等,则就属于胎位不正,可能会引起分娩困难。
常见胎位
胎位,顾名思义就是宝宝在子宫里的姿势和位置。通常,人们会用宝宝出生时先露出来的部位来表示,比如头位,就是头先露出;臀位,就是臀先露出,等等。宝宝在出生之前,他在子宫里的姿势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准妈妈能不能够顺利分娩。
具体而言,胎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头位、臀位、横位和斜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近97%的准妈妈都能拥有正常的胎位,而只有近3%的准妈妈会经历异常的情况。
头位
宝宝呈倒立姿势,主要有枕后位、额先露、面先露、手臂先露。
枕前位:宝宝头部自然竖立,蜷曲着身体与妈妈面对面依偎,这是正常的胎位。
额先露:宝宝呈倒立姿势,头部略微扬起,前额先从宫颈口露出。
枕后位:宝宝头朝下,脸朝前、后脑勺朝向准妈妈的脊柱。
面先露:宝宝呈倒立状态,整个头部向后仰,后脑紧贴脊背,出生时脸先露出。
手臂先露:宝宝一只手臂沿着胎头位置,同时露出产道。
臀位
主要有单臀先露、不完全臀先露、完全臀先露。
单臀先露:宝宝头朝上呈坐姿,双腿向上伸直,仅以臀部为先露部位。
不完全臀先露:宝宝的一足或双足、一膝或双膝,以及一足与一膝先露出来。
完全臀先露:宝宝双腿屈曲,就像抱腿盘膝而坐,分娩时臀部和双脚一起露出。
横位
宝宝水平方向横躺在子宫里,这是对准妈妈最为危险的胎位,除非宝宝特别小,否则正常的足月儿是不可能顺产下来的。所以,横位的准妈妈通常采取剖腹产。
斜位
宝宝斜躺在子宫里,它的危险性接近于横位,如果准妈妈在临近分娩时,宝宝仍呈斜位,那采取剖腹产会更安全一些。
检查
医生检查胎位的方法有:
1.B超。B超监测直观而清晰,可以直接观察胎儿的胎位正不正。
2.四步触诊法。四步触诊法是产前检查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判定胎儿的位置和大小、子宫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可以判定胎先露、胎位等,并估计羊水多少。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产检医生将两手放在宫底,测得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然后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位。如果是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如果是胎臀就比较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
第二步:产检医生两手分别放在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从上到下进行。触到平坦饱满部分是胎儿的背部,并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方或向后。触到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肢体,有的时候还有可能感觉到胎儿肢体在活动。
第三步:产检医生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放在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进一步查清是胎头或胎臀,然后左右推动判断是否衔接。如果胎先露仍可以左右移动,表示尚未衔接入盆。若已衔接,则胎先露不能被推动。
第四步:产检医生左右手分别放在胎先露的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进一步核对胎先露的判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的入盆程度。先露为胎头时,一手能顺利进入骨盆入口,另一手则被胎头的隆起部阻挡,隆起部称胎头隆突。枕先露时,胎头隆突为额骨,与胎儿肢体同侧;面先露时,胎头隆突为枕骨,与胎背同侧。
准妈妈也可以自己在家检查胎位。准妈妈可以先请医生教会自己检查方法,这样在家也能判断出宝宝的胎位。胎位是否正常,主要通过检查胎头的位置来确定。胎头呈球状,相对较硬,是胎儿全身最容易摸清的地方。正常胎位时,胎头应该在下腹部中央即耻骨联合上方摸到,即摸到圆圆的、较硬、有浮球感的东西就是。
如果在上腹部摸到胎头,而在下腹部摸到宽软的东西即为臀位;若是在侧腹部摸到呈横宽走向的东西则为横位,这两种都属不正常胎位。
胎位不正
有许多准妈妈在被检查出胎位不正后,心中常常充满了疑惑:为什么我处处小心翼翼,还会出现胎位不正呢?其实,胎位不正的发生原因是多重的。
准妈妈方面
1.羊水过多,或者已经生育过宝宝的准妈妈由于腹部变得松弛,所以宝宝活动空间变大,容易改变位置。
2.子宫畸形、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的准妈妈由于宝宝活动空间狭小,因而活动受限。
3.骨盆狭窄、宫腔内有肿瘤或者前置胎盘的准妈妈,在分娩宝宝时产道易受阻,由此使宝宝被迫改变胎位。
宝宝方面
1.脐带太短或者绕颈,使得身体不能正常运动、翻转。
2.发育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等,使得胎头不易下降。
3.巨大儿,由于个体较大,使得活动受限。
4.发育迟缓者,由于个体较小,使得位置不易固定。
5.宝宝尚未足月,生长发育和活动姿势还未固定,所以经常会发生变动。
胎位纠正
通常,在孕30周之前发现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这之前,宝宝个头还小,准妈妈子宫里的羊水也比较多,活动空间大,所以姿势不固定。大约到了孕32周以后,胎位才基本固定,所以,准妈妈要想自行纠正胎位,最好选择在孕30~32周。医学上认为如果在36 周后,准妈妈胎位仍然不正,那就基本表示胎位已经固定(只有极少数准妈妈会在分娩时发生胎位改变的情况),这时准妈妈应该充分与产检医生沟通,以确定出最为安全的分娩方式。
招数1:胸膝卧位法
此方法适宜于孕30—32周臀位的孕妈妈练习。在做这个动作前,孕妈妈一定要先征求医生的意见,严格注意胎动和宫缩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1.孕妈妈先排空尿液、松开裤带,跪在床上。
2.两只胳膊屈曲放在床上,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胸部与肩尽量贴近床面,脸偏向一侧。
3.双膝弯曲,大腿与地面垂直,臀部尽量抬高。保持这一姿势约2分钟,慢慢适应后可逐渐增加至5—10分钟,每天坚持做2—3次。
招数2:桥式卧法
此方法也适用于孕30—32周臀位的孕妈妈。如果刚开始觉得呼吸不顺畅,可以保持深呼吸,这样会舒服一些。
1.孕妈妈仰卧在床上,头枕在手臂上。
2.将腰部抬起,下面垫上靠垫或枕头,使臀部抬高30-35厘米。每天做1次,每次10-15分钟。
招数3:外倒转术法
这种治疗必须由医生来做,如果自己乱来,弄不好,会导致脐带缠绕、胎盘早剥,甚至使孕妈妈和胎宝宝都出现严重并发症。
1.用手在腹壁上摸到宝宝的头和屁股。
2.把屁股推上去,再把宝宝的头慢慢转到骨盆腔里。
3.然后用布将腹部包裹起来,维持头位。
Q&A
Q:是不是胎动厉害的宝宝容易发生胎位不正?
A:胎位不正与宝宝的胎动频率没有必然的关系。有的宝宝好动,有的宝宝好静,这跟宝宝本身的性格、情绪相关,它并不会影响到宝宝在子宫里的姿势、位置等。
Q:胎位不正纠正过来以后,宝宝还会转回去吗?
A:通常胎位不正纠正之后,宝宝再转回的几率不大。这是因为到了孕晚期,宝宝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体位也相对固定,所以极少再次发生胎位不正了。
Q:胎位不正能引发早产吗?
A:通常胎位不正只是增加分娩的难度,并不会导致早产。但如果宝宝是臀位,脚或者膝盖向下碰到胎膜,则可能引发胎膜早破,发生早产。这种情况十分少见,准妈妈不必过分担心。如果感到异常,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Q:胎位纠正操会不会引起宝宝脐带绕颈呢?
A:脐带绕颈多与脐带过长、羊水过多、宝宝太小、胎动频繁相关,与胎位关系不大。再者,做纠正操时并不需要用力,只是借助宝宝重心的改变来纠正胎位,所以一般不会引发其他问题。不过,若已经出现脐带绕颈则不建议准妈妈做操来纠正。